附校风采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2016年高考英雄榜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教师团队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教师团队
  小学段节目
  小学段节目
  小学段节目
  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小学段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小学段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小学段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小学段
 
北赋教师

国学与语文-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中学部

 

国学热浪来袭,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体会到了,但目前对国学的界定可能并不完全相同,常见的有三种。第一种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第二种国学,是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所形成的经典文化、学术体系。第三种国学是指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的学问。显然第三种国学与我们今天的讨论无关。

 

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将国学神圣化,甚至提出取代语文的主张,那么我们能否回到古代去呢?

 

清代私塾主要教授《三》《百》《千》,国子监主要教授《四书》《五经》。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才有了“国学”之说。五四以来,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解放后49-56年的语文课本主要是反帝反封和歌颂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文章。56-66年语文分成汉语和文学两门课程。66-7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语文教材多是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政论文。这样看来,国学在大陆的地位是从五四之后便被动摇了,解放后中小学校便不再系统地学习了。但中国人对国学的学习却从未中断过,中国内地研究国学的人不计其数,既有学院学者,也有民间高人,还有僧侣宗教人士,风水看相先生,国学班、国学堂同样不计其数,但学校把它作为一门专门课程还是近几年的事。

 

国学勃兴的原因,一是对中华文化精髓传承的需要,二是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道德滑坡、价值观迷惘急于寻找精神皈依的需要,三是对目前教育体制下语文学科在高考压力下教化功能被弱化而有待补充的需要。

 

国学兴于古是因为它经世治用,国学盛于今是因为它修身养心。学国学让孩子学会了礼,让青少年学会了仁者爱人,让成年人学会了不忧不惧;学国学让知识阶层的积淀更为丰厚,文气外泄,口吐莲花;让商企名流学会了重义轻利,用仗义疏财换来心灵的安宁;学国学甚至让病入膏肓的人找到心灵的皈依,使生命在渐趋和谐的身心调理中得到康复。

 

所以我是主张学国学不要功利,不为高考,不为炫耀,更不是把它当成谋利的手段,而是从滋养生命成长的需要去学习。它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一种自发的、自觉的学习。入乎眼,出乎口,化于心,践于行。那些为功利目的而去学国学的人都是假国学。

 

改革开放后的语文,新课改后的语文,正在逐步地嬗变,国学的内容正在逐渐得到加强,北京高考语文改革的说明里明确提到:“语文学科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这是国学将在学校语文教学中名正言顺占居更重要的地位的明确信号。

 

语文和国学从来就不矛盾,任何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深受国学渐染的教师,而一个语文优秀的学生往往是饱读诗书的学生。但语文课中的国学不等于我们所说的国学,因为它不系统,太零碎,只是沧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所以语文课本的学习代替不了国学的学习。

 

只是高中阶段怎样学国学是个大问题,学生家长是功利的,不高考的不花钱;孩子们也是功利的,不高考的不认真,甚至我们的校长、老师也是功利的,如果学国学对提高学习成绩没有好处的话,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国学很难生存,尤其在高中很难生存。

 

那么国学除了修身养心的作用,真的无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学国学学会了“知之不如好之乐之”的理念,并践之于行,他便不在以学习之苦为苦;学会了“知之为知之”的坦诚的学习态度,他便不再会抄作业来欺骗老师;学会“仁者爱仁”,他便会在给予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而处理好同学关系,愉快的同学关系是一个孩子喜欢走进课堂,爱好学习的重要前提;学会“孝悌”学会“无违”,处理好家庭里与父母的关系,同样有助于他的学习。

 

更为直接的,国学即为文字之学、文章之学,我们在强调讲义理之外,我们何尝不需要先疏通文义?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讲一些文法?既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又让学生的文字水平、文学鉴赏水平、文章的写作能力得以提高又有何不好?所以我是反对一提国学,就只能吟诵,只能感悟义理,只能训诂,只能引经据典,壁垒森严,惟我这一派是正统的做法的。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到了高中,除了吟诵、背诵、讲国学故事之外,更要在义理探究、训诂、疏通文字、文章章法上下功夫,也要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所学到的国学知识。

 

在我听的四节课中,冯程程老师,态度可亲,有黛玉之淑丽,易安之遗风,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条分缕析。许庆江老师,重课外延展,重删减部分探究,重考据,重思辨,于无声处听惊雷。栗红老师重诵读,重体会,所举事例近取诸身,娓娓道来,入耳入心,在潜移默化中,在愉悦的吟诵中使学生受到陶冶,这样的国学课谁不爱呢?庄溎芬老师不讲话就已透出一股娟秀之气,这股气来自于她长期的国学的自我修为,她的话语又是那么的亲切,笑容又是那么的可爱,对国学的崇敬,对普罗大众的泛爱,这些已足已让她成为学生们心目中最可亲的人,再加上她的博学,她对国学的熟稔,可亲之外就更加的可敬。我觉得他们的课,风格各异,就是高中如何进行国学教学的很好的范例。

 

语文不与国学配合,源不深,根不固,当然很难枝叶繁茂;国学不与语文联手,很难焕发新的生机,难以走远。语文国学是一家,何必分成你我他,同心携手育英才,传承文明耀中华。

 

上一篇:【师说】《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在 | 下一篇:【师论】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明春苑小区  邮编:100160  电话:010-83709292、010-83709393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62183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40079号